有“痔”青年~排便习惯改变、腹胀腹痛、不明原因消瘦……警惕肠癌!

2021-12-30 09:19:44管理员

拉粑粑一时爽

一直拉一直爽





大肠癌的踪迹难以捉摸?

其实,它有迹可循,很多时候却未引起重视。

比如,最常见的情况是,很多患者出现便血,但不当一回事,有些甚至便血半年了都不去医院检查,以为是痔疮,直到最后出现腹部包块、肠梗阻等严重症状才来就诊,此时往往已是中晚期。


图片


这5种情况已出现
不是有“痔”青年

就是得了肠癌

1. 拉粑粑习惯变了

出现便意频繁、排便不尽、里急后重等症状,但排出物多是粘液脓血状物,

最初这些假性腹泻现象多发生在清晨起床不久,称晨起腹泻

以后次数逐渐增多,甚至晚间不能入睡,改变了往日大便习惯。


图片


2. “菊部地区有血

肠癌早期最明显的症状,血量一般不多,

痔疮和肠癌的便血最大的区别是:

痔疮的便血主要是喷射状或滴状的鲜血;
肠癌的便血主要是暗红色,还伴随有黏液,或脓血便,有时伴有血块,坏死组织。


图片


3. 粑粑变细变扁

肠道发生狭窄及梗阻现象表现为大便变细,排便困难,腹胀及疼痛感。

癌肿绕肠壁周径浸润,使肠腔狭窄,尤在直乙交界处,极易引起梗阻现象。

4. 拉完还想拉

肛门疼痛及肛门失禁的发生,直肠下段癌如浸润肛管部可引起局部疼痛,

如累及肛管括约肌则可引起肛门失禁,表现为脓血便常常流出,污染内裤。




大肠癌的发生与生活方式、遗传、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,早期可无症状,或症状不明显,仅感不适、消化不良、腹胀等。

医生提醒,出现血便、粘液便、大便次数增多、大便变细、肛门下坠、便不尽感、肛门痛等这些疑似症状。

若出现1~2项,建议到医院进行直肠指诊、大便潜血检查和影像学检查。

若出现2项以上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较长,建议到医院进一步进行肠镜检查。

直肠癌
是不爱吭声的“傻子癌”

趁早把它揪出来

1.


图片


也就是直肠指诊,靠医生将手指伸进菊花里“摸”,不需任何辅助设备,是一种简便易行却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,被戏称为「一指神功」




这种检查一般不贵,但也是有局限的,例如,

人的手指长度只能摸到离菊花7-10cm处的肿瘤,肿瘤如果再往上长点,就不容易摸到了。

不过,直肠指诊也差不多能排除掉80%的可能了。

【咨询电话】

028-67568196

(二楼门诊普外科17诊室)

2. 影像学检查

直肠超声内镜、下腹部CT或MR等都可以看到直肠肿瘤占位;痔疮检查无明显特殊性。

3.大便潜血检查

此外,大便潜血检查也是一种方便有效的初筛方式。如果大便潜血或指诊发现问题,可以进一步做肠镜。

4. 肠镜

这才是发现肠道疾病最不可替代的“金标准”,最靠谱的检查!

85%的肠癌都是由肠息肉发展来的,即使只有1-2mm的小息肉,也能被肠镜发现,

并且还可以在检查的同时就将息肉切除,它就没有癌变的机会了。




很多患者觉得肠镜不舒服就不检查,但是现在已经可以选择无痛肠镜

【咨询电话】

028-86136191

(胃肠镜室)




通俗地来说,肠癌不是一天长成的,从息肉开始到肠癌,中间有5到10年的时间,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把癌症消灭在未发生时。

这七类高危人群应尽早筛查:

1. 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,即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:①大便习惯改变(便秘、腹泻等);②大便形状改变(大便变细);③大便性质改变(便血、黏液便等);④腹部固定部位疼痛;
2.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;
3. 大肠腺瘤性息肉治疗后的人群;
4.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;
5.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;
6.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(FAP)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(HNPCC)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;
7.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,也应做一次肠镜了解肠道情况。




需要注意的是,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特别警惕。

医生指出,临床研究表明,上一代直系亲属中若有患肠癌的,其子女患大肠癌的概率高于普通人群5倍,所以这部分人群35岁开始就要做肠镜,最好每年做一次。




相关研究显示,中国人群里面确切有携带致病基因突变的人群大概占了10%。这10%的病人,不能按照40岁的标准来进行筛查,有一部分病人要从20岁开始筛查,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病人,甚至要提前到10岁左右就接受筛查。




1. 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(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),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。




2. 增加绿色叶类和根类蔬菜、水果的摄入。
3. 多吃新鲜食物,少吃腌熏食物,不吃发霉食品。
4. 不吸烟,少喝酒。
5.  少熬夜,保证规律、充足的睡眠。
6.  拒绝久坐,适量运动,保持适当的体重。

咨询电话

028-65215731

普外泌尿病区


呵护老年健康,提供"老年友善”医疗照护

四川省老年病医院(省五医院)一直在行动

着力解决老年人
听得见、看得到、吃得下、解得出、管得住、记得到、站得稳、走得远”的问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