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儿女心】慢性心衰不可怕,自我管理很重要
2020-11-13 14:23:01管理员
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后期或终末期的转归,心衰会导致我国每年超过100万人住院,而且出院后6个月内再次住院率为25~40%。

此外,左心收缩功能小于35%的心衰患者,虽然在住院期间死亡率只有4%,但出院后当年的死亡率约占50%,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。

但是,在治疗心衰的过程中,药物发挥的作用只占了一半,占据另外“半壁江山”的是患者的自我管理。
加强心衰病人出院后的自我管理,可以稳定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情,延长心衰病人寿命,管得好就可以活得好!

心衰患者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中,患者及其家人对于心衰患者的生活管理非常重要。
首先是按医嘱服药,切不可私自停药、减药,以免疾病反复或加重。未经专科医生同意,更不可擅自加减药物。其次要管住嘴,控制体重。不过,在饮食方面,心衰患者没有绝对不能吃的食物,只是要注重膳食平衡,保持蔬菜、水果、肉、蛋、米、面的合理比例。一般推荐每天液体摄入小于2L,这里的液体不仅仅是直接饮用的水,还包括饭菜等食物中的水分。慢性心衰的患者一旦饮水过多或输液量过大而尿量较少时,很可能会引起心衰发作。重度心衰患者的饮水限制更加严格,每天摄入的水分不超过1.5L。除了心衰发作,一般不需要严格限制食盐,只要每天4~6克常规食盐控制即可。每天测量体重,通过体重的变化及早发现液体潴留,提前干预,比如体重3天内突然增加2公斤以上,应该考虑隐性水肿,需要利尿或加大利尿剂的剂量,或者及时找医生调整用药。 轻微活动即有气急的患者应该多卧床休息,卧床时对患者的下肢做被动运动,以避免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形成。但心衰症状稳定后,应该循序渐进地慢慢增加活动量,以不引起症状、不感到疲惫为宜;情况进一步好转后,可以根据自身耐受情况坚持一定的运动锻炼,但一定要量力而行。心衰病人应坚持测量血压和心率,每日至少一次,并做记录。主要的目的除了让医生了解您的病情外,医生还可以根据血压和心率的情况调整用药。来院复诊时,以上信息可以作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,患者或家属不妨用“小本本”记录下每日监测的数据。看心脏内科专家

华西医科大学内分泌硕士,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心血管医学博士。专业擅长: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力衰竭、糖尿病的诊治和管理,特别是继发性高血压、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治;合并糖尿病、甲亢等内分泌疾病的心血管疾病的诊治;老年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和管理;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治。

饶隽 | 主任医师 干部病区主任
从医30余年,临床经验丰富。在国家级核心医学期刊发表医学论文10余篇,主持了四川省干部保健科研课题研究,开展了国家“十三五”H型高血压项目研究。四川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,四川省首届“新时代健康卫士”。
专业擅长:心血管疾病、老年疾病及普通内科疾病的综合诊断和治疗。

张晓娟 | 副主任医师 医疗组长
毕业于西南医科大学,2008年于华西医院心脏内科进修学习。2014年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内科进修学习。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慢病专委会委员,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。获得美国心脏协会AHA颁发的ACLS急救证书。2019年赴德国鲁尔大学圣-约瑟夫医院心脏内科进修学习。专业擅长:高血压,冠心病,肺心病,心力衰竭,呼吸衰竭等老年心肺常见疾病的诊治。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散注意力,如阅读、看电视、睡前喝热饮等,必要时可服用镇静药。气短发作时可采用深呼吸锻炼,换体位或采用不同高度的枕头睡眠。

慢性心衰是一种“阶段性缓解”的疾病,一般不能够彻底治愈,所以家人的支持对于患者的疾病管理非常重要。
慢性心衰管理是一场“持久战”
坚持才会胜利!
呵护老年健康,建设"老年友善”医院
四川省老年病医院(省五医院)一直在行动